|
随着Pokemon Go火爆全球,AR(增强现实)概念在创投圈也持续走热,大有盖过VR(虚拟现实)之势。
在美国,Pokemon Go(中文名为口袋妖怪 Go)上线5个小时就登上了手机游戏排行榜首,一周之后,日活用户就超过了Twitter,用户停留时间也超过了Facebook,创造了手游市场的传奇。
而作为这个爆款游戏的缔造者任天堂、Pokemon Go公司和谷歌的Niantic Labs公司也大有收获,其中任天堂自Pokemon Go发布后,股价飙升约75%,市值暴增120亿美元。
在A股市场,AR概念板块也随之水涨船高,同花顺数据显示,GQY视讯、恒信移动、佳创视讯、奥飞娱乐等股价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。
东风之下,市场也传来诸多疑虑,为何AR内容的第一个爆款会出现在游戏领域?国内AR创业的瓶颈是什么?未来AR和VR谁会是市场主流?
01
市场:AR首个爆款诞生于游戏领域是必然
AR技术强调与现实的互动,适用场景也比VR更广泛。很多投资人和创业者都认为,AR第一个爆款应用诞生在游戏领域是一种必然。
其实,在Pokemon Go之前,AR技术也曾在其他场景中有过小规模应用,但并未引起强烈的市场反应。
对于中国人而言,大多应该对2013年春晚震撼的舞台布景和炫丽的虚拟场景有印象,其实其中很多场景,如空中飘浮的十二生肖、歌曲《风吹麦浪》中的麦浪、热气球等都是通过AR技术实现的。
2013年底,谷歌发布的AR游戏Ingress,也是将AR技术与游戏结合,玩家在真实的世界里展开虚拟的战争,基于地理位置搜集能量、购买武器,以此来占领入口扩大势力。到2015年初,Ingress在Android平台的下载量已经超过400万,算是一份不错的成绩单。
通过以上两个例子,不难理解,AR其实是一种将虚拟和现实结合的影像技术,用户可以通过AR技术扩展自己的真实世界,直接看见真实世界所看不见的虚拟物体或信息。
和VR技术不同,AR技术强调与现实的互动,而非简单的立体显示。
集结号资本合伙人范黎认为,AR的技术要求比VR更复杂,涉及与真实环境的融合,传感器和数据的融合等技术。但是AR技术的适用场景也更广泛。
业内普遍认为,增强现实技术最核心需要解决是什么和在哪里的问题,换言之,需要技术首先能够判断理解实际生活场景是什么样的,然后能将实际场景结构化分析,实现定位追踪与场景重构。
基于AR这些技术特点,很多投资人和创业者都认为AR的首款爆款应用诞生在游戏领域是一种必然。
中搜创投副总裁王欢透露,几年前,他曾见过一批做AR近景导航的项目,用户可以在短距离步行时,看到周围街道、门店的AR场景,但最后都没有做起来。游戏往往是技术的尝鲜场景,能带来不错的视觉冲击和视觉体验,就个人消费领域而言,AR技术落地到游戏是一种必然。
脑穿越是一家专注于VR游戏开发的创业公司,在其创始人黄庄看来,AR领域出现爆款是一种必然,而这个爆款出现在游戏领域也是一种必然。
具体而言,因为Pokemon Go使用的LBS、部分AR、谷歌地图定位技术都已成熟,同时还符合用户经常拿出手机的使用习惯,所有东西都不陌生,除了那个新应用。
在黄庄看来,网络世界很难找到一种跨国、跨地域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,但是游戏可以做到,比如前几年的愤怒的小鸟、切水果等游戏就可以风靡全球。视频虽然可以做到,但是却是单向沟通,缺乏互动性和多样性。
7月19日,联想就对外透露,计划与联想乐基金参投的乐逗游戏共同开发一款国产AR手游,预计今年年底或明年初正式推出。
02
产品:谈大众消费级AR产品仍很奢侈
国内互联网巨头在AR领域还处于观望的态度,国内AR大潮目前还是由创业公司引领。
口袋妖怪 Go的火爆无疑给AR游戏公司打了一针鸡血,也撩拨了国内AR公司的创业热情。
几天前,一款名为《城市精灵:GO》的游戏抢先上架。作为一款精灵养成类的手机游戏,这款明显是模仿Pokemon Go的游戏。
但环顾国内外的发展现状,情况并不是很乐观,对于短期能否产生AR爆款,仍有些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。
首先,从AR技术层面来看,无论从起步时间还是发展水平来看,国际上的科技巨头一直处于领先地位,这也源于AR基础技术研发对资金、开发人员、技术的高要求。从2011年开始,美国的科技巨头便频频向AR技术抛出橄榄枝。
如今市面上出现的现象级AR头显设备谷歌眼镜、Hololens、Meta2等,也都来自于谷歌、微软以及美国Meta等国际巨头。
相比之下,除了百度、联想,国内互联网巨头在AR领域还处于观望的态度,至少在公开信息中,并未发现大的行动,国内的AR大潮还是由创业公司引领。这就使得目前国内的AR创业更偏向于部分成熟技术的行业应用,而疏于对基础技术的研究突破。
集结号资本合伙人范黎也注意到了这一趋势,他分析:在硬件上,创业公司和国际巨头的差距太大,所以创业公司的机会可能真的在于行业应用方向。
当然,就算是对于现在处于领先水平的国际巨头,谈大众消费级AR产品还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。谷歌眼镜停售,Magic Leap还停留在概念阶段,微软HoloLens也只发布了开发者版,消费者版本遥遥无期。Meta的消费者版本最快也要等到2017年才能推出,AR离我们并没想象的那么近。
03
技术:许多关键技术没得到有效解决
国内从事AR硬件及内容研发的多为初创型企业,硬件、软件应用、内容都处于起步阶段。
从技术角度而言,AR领域还有许多关键技术节点没有得到有效解决。比如硬件上面临的交互、显示、遮挡、渲染黑色、延迟等多种挑战。
以显示技术为例,中搜创投副总裁王欢介绍称,目前光学透视和视频透视是两种不同实现AR场景的手段。
光学透视式头盔相对来说结构简单,分辨率更高、真实感和安全性更强,但在室外强光条件下显示效果会受影响。
而视频透视技术,虽然不受强光的干扰,具有比较大的视场,但由于真实环境的数据来自于摄像头,因此会造成显示分辨率较低等不利因素。
关于两种显示技术的发展趋势,目前业内尚未形成统一结论。
巨头如此,国内创业公司的处境也不算乐观。
成立于2015年的灵犀微光科技,是一个专注于增强现实显示技术与硬件平台的公司。在其创始人兼CEO郑昱看来,目前国内基于AR的创业主要有三种,第一种是研发AR整机,第二种是突破某一个技术方向,例如软件算法的研究,第三种是将基本成熟的AR技术应用到行业场景中。
郑昱认为,行业应用技术含量较低,更多考验的是一个团队的营销能力,而整机的生产受限于硬件水平,也很难和国际巨头相抗衡,基于某一个细分方向的AR技术研究有较大的市场潜力。
整体而言,国内从事AR硬件及内容研发的多为初创型企业,无论是从硬件、软件应用还是内容方面都处于起步阶段,增强现实尚处于萌芽状态。
以2014年发布的Baidu Eye为例,主要是基于对眼前的视觉信息进行图像分析,结合自身数据分析能力可以实现简单的人机交互。但基本只是图片识别加搜索功能的集合,与真正的AR还是有很大的差距。
04
前景:未来市场将超越VR?
业内普遍认为早教、制造、医疗、军工等领域或许能率先叩开AR商业化的大门。
虽然硬件、软件应用、内容都处于起步阶段,但可以预见,未来会有更多的巨头和创业公司入局,AR技术深入日常的时间周期也会日益缩短。
投资银行 Digi-Capital的一组统计数据显示,到2020年,VR/AR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500亿美元,其中AR可能占到80%,也就是1200亿美元,而VR只占剩下的20%。易观智库的统计数据认为,在2016年至2018年,将有大量的AR硬件被推向市场,电子商务、广告、O2O等也将和AR技术相结合,市场表现出了对AR前景的看好。
业内普遍认为是因为在技术层面AR的技术要求比VR更复杂,涉及与真实环境的融合,传感器和数据的融合等技术。
那么,未来AR的应用市场是否真的能超过VR?
王欢对此深信不疑,他的理由是:人不可能完全放弃现实生活,永远沉浸在虚拟世界,而AR是现实与虚拟的叠加。
虽然目前VR市场确实比AR市场更加成熟,AR仍需5-10年的技术酝酿,才能成为主流。但AR技术发展的土壤基础也在逐渐变得肥沃。
随着谷歌开放AR平台API、Unity等支持AR开发,以及智能手机上屏幕、摄像头、GPS定位功能的普及,AR开发难度将大大降低;与此同时,可穿戴设备在中国的急速发展,也极大地利好VR和AR领域。
具体到应用领域,未来几年,VR可能布局的产业主要集中在游戏、硬件、电影、主题公园等方向。相较之下,AR则在这些基础上增加了广告媒体、电商、数据服务、消费应用和企业应用等,比如在电商方面,增强现实的虚拟试穿功能显然是VR很难做到的。
对于国内来说,在行业应用上,创业公司一直有不俗的表现。
其中,业内普遍认为早教、制造、医疗、军工等领域或许能率先叩开AR商业化的大门,例如AR技术在国内已催生了一大批AR早教玩具厂商,其中包括小熊尼奥、奥迪双钻、神卡王国等公司。
范黎认为,目前的AR技术更适合一些必须运用AR技术的工业化场景。从To B切入可以让项目更好地活下来,对于团队成熟、技术积累都有很大的好处。
基于这个逻辑,集结号资本投资了牛视科技,这是一家AR领域的To B企业,专注于为AR智能设备开发提供全套解决方案,为客户提供软硬件解决方案。
王欢认为:如果VR是下一代计算平台,AR其实是下下一代计算平台,未来,我们不需要任何可触摸的介质就能承载AR。 |
|